
在聯邦宇宙(fediverse)中,由日本開發者打造的平台 “Misskey”,其品牌形象與動漫次文化緊密相關,其中最大的 instance "misskey.io",用戶已高達 50 萬人。小編趁著到印尼探親的機會,特別約訪了 “misskey.id“ instance 的管理員,Sandy Corzeta。
我們在東爪哇 Surabaya 市中心的一間咖啡廳中進行訪談,Sandy 相當年輕而靦腆,講著一口不知道哪來的流利優雅英文。做為印尼(幾乎是)唯一公開的 fediverse instance 的管理員,Sandy 有怎麼樣的心路歷程呢?讓我們一同來聊聊吧!
與 Misskey 相遇
我大學還在校的最後兩三年,開始流行 SNS,主流服務裡面我最喜歡的其實是 Google+!除此之外,我也試著在 Mastodon 上註冊,後來注意到一名用戶,他的 profile 不是 Mastodon,追蹤過去才之發現,原來是來自 misskey.io!
我覺得 Misskey 的設計很特別,便也開設了帳號,沒想到幾個月後,一場意外導致 server 上的資料都消失了,這段時間的 posts 化為烏有,這讓我開始思考架設自己的 instance,而且是一個屬於印尼人的地方。(編:local timeline 看得到熟悉的語言很重要!)
起初成立 misskey.id 的時候,印尼沒有太多人聽過 Misskey,所以我就從自己的朋友圈拉人,拉好朋友、或音樂相關的網友,基本上是靠著口耳相傳長成現在的規模,日活躍用戶基本上在 50 ~ 100 人之間。2022 年時,有一陣子 instance 的用戶人數突然成長了一兩百人,以為我必須升級 server,沒想到兩三週後活躍用戶人數又下去了;我覺得印尼人容易跟風,風潮一過,又頭也不回地走了(編:每一國人都會啦 😅)。其實這樣也好,因為我自架的初衷,也只是想維護一個小園地。
營運的歷程
我最開始建立 misskey.id 時,主機的配備是 1 CPU、2 GB RAM,但用戶一用搜尋、instance 就掛了;前後換過幾個平台,我一直尋找可長可久的服務商,後來有位旅居海外的印尼網友推薦一間服務商,硬體上符合需求,每月租金又只要 6 美元,我們就在這邊定下來了,直到現在。目前的機房是在歐洲,理論上連線速度會比較慢,但如果要換到亞洲機房,每個月要加 $2,我覺得維持現狀就好了,如果哪天用戶變多再來考慮吧。
除了我們以外,印尼好像沒有其他公開的 fediverse instance 還在營運著。記得2022 年,有一個 “mastodonindonesia.com“ 成立了,但可能僅僅一個月而已吧,就又關掉了;另有一個 “mstdn.id“,經營稍微久一點,後來也關門。我其實可以理解,也許是經費壓力,我是後來使用 “trakteer.id“ 這個捐款平台之後,經費才比較穩定的。
我們 misskey.id 其實沒有建立用戶規章,但大家都是社會人了,根據常識來待人處事,目前為止沒有發生太大爭議。曾經遇過用戶被別的 instance 舉報,我身為 admin 會先去溝通,絕大多數也都能解決;我們只會封鎖太過極端的 instance,例如國外惡名昭彰的 Kiwi Farms。
(編:我不太能想像 fediverse 上可以怎樣攻擊別人?)
(Sandy:就好像你在花園裡悠閒地散步,突然有人跑來對你大吼大叫一樣!)
對 misskey.id 的期許
跟其他 fediverse 平台強調的「極簡」相比,Misskey 有一些很特別的功能,包括自訂 widgets,或是我很喜歡的 Channel 功能——有人說這很像 Facebook 的 groups,但其實更讓我想起 Google+。這些是很吸引人的地方。
而對於組織用戶或提昇用戶人數這些事情,我其實沒什麼想法,我就是個技術宅,只想建立一個舒服的小園地。不過像日本的 Misskey 社群,發展得相當龐大,不同主題的 channels 也十分活躍,更有趣的是,有非常多動漫領域的用戶在其中,他們甚至可以出自己的畫集。如果 misskey.id 要宣傳的話,可能就像這樣,出一本小小的漫畫來介紹 Misskey 吧!

花絮:一些閒聊
Sandy:大學時代,我在人文學院研讀日語和日本文化;現在的職業則是音樂人,透過軟體製作音樂。
編:我還以為你是軟體工程師?
Sandy:我接觸資訊領域主要是在高中時期,高中畢業後,當了一年軟體工程師才去讀大學,但大學讀了七年才畢業,哈哈!音樂方面的技能也是大學期間自己摸索的。
(編:這斜槓程度跟自學力也太猛!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