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源設計研究社

工具的價值因人而異:不在功能多寡,而在解決問題

講到「自由軟體使用者」,不曉得大家心中會浮出怎樣的形象?以我們軟體自由協會來說,組成分子似乎多半是宅宅工程師,不然就是鏘鏘的藝術家。但如果是商務菁英或媒體工作者,對著 Inkscape、Shotcut 話題侃侃而談,各位會覺得與他們人設不符嗎?政治大學就有這樣一個以商學院和傳播學院學生為主的社團:開放設計研究社,而該社團的指導老師便是本會的監事、江湖上人稱「教宗」的 Eric 孫賜萍。

從「新生書院」到成立社團

Eric 回憶道,最一開始,是政大應數系的蔡炎龍老師邀請他到「新生書院」中的活動去演講;台下的學生中,多半來自非設計科系,「但無論讀什麼科系,他們總有一天會面對設計的問題,我的演講就從這點著眼。」Eric 說。

時光荏苒,Eric 在政大新生書院的演講,從原本每學期一次兩次,到後來變成四次五次、還有帶實作課程,讓新生在課餘時間可以做一些培訓。這時,有些比較熱心投入的學生們,組成了「自由軟體小家」,並向學校提出自主學習課程,邀請 Eric 擔任講師。而到了 2021 年,同學們更進一步成立了「開放設計研究社」,除了有 Eric 擔任指導老師,有著設計類自由軟體使用經驗、由大二大三同學組成的幹部群,也自己規劃課程,為新進社員提供授課。

「幸好,非設計領域的人其實很少用到設計類商業軟體,不像微軟 Office 那樣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;少了工具帶來的包袱,我們可以透過自由軟體來探討設計的本質。」Eric 說,「但也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能使用商業軟體,而是『優先』選擇公共版權的軟體,不行的時候該花錢還是要花。」

那麼,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團成員們,怎麼理解開源軟體跟設計的關係呢?

業餘玩家:恰到好處、滿足需求

社長志宇跟活動長峻賢就讀於商學院,由於自我定位為「業餘者」,因此對工具的態度是「能用就好」,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生活上的需求。峻賢說,他第一次接觸的設計軟體就是 Inkscape,所以不像其他人會有「非某牌不用」的品牌迷思,他認為對社團的目標群眾、也就是設計入門者來說,Inkscape 是堪用且好用的,能夠解決生活上的設計問題,因此不需要大費周章使用盜版的主流軟體。

此外,精簡、硬體需求低也是開源設計軟體的一大優點,志宇指出,「假設你只需要向量繪圖,若安裝商業軟體的話,它不會只安裝一套軟體,而是同時安裝好幾套、組成一個生態鏈,這又會造成額外負擔。」他認為,在向朋友推薦軟體的時候,必須先釐清對方的需求,像有朋友問起影音剪輯軟體,需要綠幕、過場動畫等功能,且電腦硬體不算太好,「我就建議他們選 Shotcut,不要想威力導演,電腦基本上跑不動。後來他用 Shotcut 也用得好好的。」志宇說。

職業高手:牛刀好用,但殺雞不一定要用牛刀

課程長雅涵、積豪,以及行銷長子宴,三人都是傳院的學生,子宴和積豪就是先熟悉了商業軟體後,才又開始使用 Inkscape 和 GIMP 等開源軟體。她們同意,商業軟體之所以能在市場上成為主流,確實有其過人之處。子宴說,她起初是參加一個實習平台,教的軟體多是以 Adobe 為主,「實習的時候,需要快速、有效率地產出作品,AI 做出的品質跟效率真的會比較好,很多功能都有一鍵套好的公式,例如製作陰影,Adobe Illustrator 可以一鍵製作,Inkscape 就要兩三個步驟。」已經開始接商業設計案的積豪也表示,不要把 Adobe 旗下的產品理解成個別的軟體,而是應該視為一體化的平台,軟體間的整合性讓工作流程順暢很多。

然而,商業軟體雖在功能和流程上相當強大,但也伴隨著很高的學習門檻。雅涵自己是先接觸 Inkscape、後來才學 AI,「我很慶幸是這樣的學習歷程,因為 Inkscape 功能比較單純,工具列介面也比較直觀,對入門者是友善的;AI 的功能就太多了。我在社團裡教 Inkscape 的時候也發覺,大家雖然都是基於興趣來學,但入門過程都算順利。」子宴也覺得,AI 等商業軟體沒辦法靠老師教,必須利用自己的時間不斷磨練技藝,譬如她參與的學習平台裡,「隨著時間過去,雖然誕生了一些設計大神,但也有些人遇到瓶頸,就改走其他領域了。」

因此,使用了強大的工具,並不代表就能成為高超的設計師,理性的使用者在選擇解決方案時,還是應該優先考慮實際的需求。積豪說,他本身很喜歡鑽研各式設計軟體,光是固定有在使用的軟體就有六七套,商業軟體的學習門檻確實比較高,「我們在教同學的時候,盡可能採取大部分軟體都能做出來的方式。我們畫一張圖,手上的工具只是媒材而已,不同媒材都能達成相似的效果。我們會抱持著開放的心態,上課的時候不會鼓吹應該用什麼軟體;如果同學想更進一步學習商業軟體,我們也不會吝於分享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