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四月中旬,醫療資訊標準 FHIR 的開源社群貢獻者揭露,工研院在執行衛福部委託的「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專案辦公室」計畫時,有著兩大不當授權爭議,包括「開源專案未提及授權聲明」,以及「專案明文禁止特定個人使用」。這起授權爭議引起了台灣開源社群的反彈,延燒數週,也衍生出政府採用開源軟體的管理問題。
對此,本會理事長楊宇凡接受 iThome 採訪時表示,本會長期推動 "Public Money, Public Code!" 倡議,對於衛福部以中央部會的層級,導入國際標準及開源資訊系統,給予高度肯定,然而我們也必須提醒,「使用開源專案或標準,也得尊重其開源精神,尤其是開源社群前人的貢獻。」
專訪全文請見 iThome。
採訪中,楊宇凡理事長也以 PMPC 原則為基礎,針對政府開源政策給出了三大建議:
- 成立開源專案辦公室(OSPO):OSPO 在歐盟等地已行之有年,是很好的內控方案,能夠早期介入開源專案的合規性驗證,才不會像這次一樣事後補破網;此外,亦可扮演政府單位與廠商、社群甚至不同局處之間的橋樑。
- 將專案與程式碼開源:政府機關若將開發之軟體、工具開源,除了能夠從根本上開放民主參與、改善品質,更有機會將其作為一項外稽利器,在早期開發、驗收及維護等不同階段,透過公共參與來找出潛在問題。楊宇凡也指出,政府可參考義大利數位局(AGID)或德國內政部(BMI)等單位,以 PMPC 原則,將開源要求寫進標案的規格書內。
- 跟上國際 PMPC 腳步:放眼國際,已有不少國家根據 PMPC 原則成立了公共程式平臺,以推動政府資訊專案的公共化;而在台灣,其實也有數發部建置的公共程式平臺
code.gov.tw
,我們期待臺灣在醫療標準接軌國際的同時,在程式公共化方面也能夠擠身先進國家之林。